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企業(yè)文化 工投文苑

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征文——我的身邊事
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1-03 閱讀量:

 與改革開放同成長 與美麗工投共奮進

□  孫璐璐

光陰荏苒,歲月如梭,不知不覺中,改革開放已經(jīng)走過了四十年的歷程。小時候?qū)Ω母镩_放并沒有什么概念,等到讀書寫作了,有時就會將“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”或者“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”,又或者摘錄《春天的故事》里面的歌詞等一些改革新時代的語句詞匯作為文章的開頭使用,這種千篇一律的模仿,雖然不知道其中深意,但我感受到那時候的我們是沐浴在陽光里,成長在春風下的最幸福的一代人了。

小時候,父親常年外出打工,每逢過年才回家一次,通信不便,家里有什么事情也只能母親一人扛下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方便的通訊日趨先進。最初從父親配上BB機,慢慢的家里配了座機,到后來的手機,到現(xiàn)在的國產(chǎn)智能華為,從無到有,國人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發(fā)展的奇跡。

每每聽母親講述自己小時候的事情,總覺得我們太幸福。母親回憶說當時衣食住行都是用票的,買肉用肉票、買米用糧票、買油用油票等等,聽著很是神奇,一大家子要是丟個票兒就會餓肚子了。而如今,我們的生活已經(jīng)從計劃經(jīng)濟轉(zhuǎn)變到市場經(jīng)濟,菜場、超市、大賣場等多種購物渠道,本地的、外地的、進口的產(chǎn)品應有盡有。即便如此父母還是教育我們不要浪費食物,要珍惜現(xiàn)在的美好生活。所以從小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這首詩我們背的最順溜,體驗的最深,也理解的最徹底!

家里我最佩服的人就是我大伯,他一直是我的榜樣。大伯是家中長子,分擔著家庭重擔,熱愛上學卻沒趕上好時候。改革開放后,教育事業(yè)也步入恢復、調(diào)整和發(fā)展軌道。大伯雖已結(jié)婚生子,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,重拾書本,考上了南京大學。之后的努力也讓大伯的人生越來越精彩。而今我國的教育事業(yè)經(jīng)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(fā)展,正在以全新的面容展露新姿。國家更加注重對人才的培養(yǎng),一項項不斷推進、力度空前的助學政策,給我們年輕一代創(chuàng)造了更好的學習條件。

自從改革開放后,泥濘的小路變成了寬敞的柏油馬路,家門口的垃圾堆也改造成健身器材區(qū)域,人們從土坯房、瓦房、平房住進了現(xiàn)在的高樓大廈和一座座獨家小院。公共配套設施也越來越完善,晨起鍛煉,晚上廣場舞,人民生活也日益豐富。

春風化雨,換了人間。身邊一件件的小事,都能讓我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后的變化,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和改善,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已由原來“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(zhì)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(chǎn)之間的矛盾”變成“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的發(fā)展之間的矛盾”,足以證明改革開放后,我們的生活面貌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1978年鄧小平同志提出“堅持改革開放”的偉大決策,到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,在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導下,改革開放再出發(fā),我堅信,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與改革開放同成長,與美麗工投共奮進,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實現(xiàn)!